Search

很喜歡阿德烈,
他的目的論和佛洛伊德的宿命論正好相反。

受傳統觀念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很喜歡阿德烈,
他的目的論和佛洛伊德的宿命論正好相反。

受傳統觀念影響深遠的我們,
似乎已習慣於宿命(註定好的)的這種說法,
宿命論常被我們用來解釋看似不得已的選擇。

「我沒有選擇,我沒辦法(拒絕),因為老闆(或其他人)怎樣怎樣,所以我無法拒絕,只好接受,哀~註定好的啦!」

一種被動的樂觀(只好想開一點),
至少帶走了些不甘願。

至於「目的論」則是一種積極的爭取,
目的論是說我們不應該受過往的限制,
任何事從此時此刻開始,
受我們的每一個行為影響。

所謂的沒辦法拒絕、不得已只好接受,
這些說法是一種不敢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藉口,
沒有勇氣承擔,
所以下意識的把責任推給要我們被動選擇的人。

「都是因為同事什麼都不懂、老闆什麼都叫我做,我根本沒有時間回家,錯過了與小孩的相處時間,因為他要我做什麼我根本不敢拒絕,所以現在才會這樣,都是老闆害的。」

其實我們可以選擇,
為自己選擇,
因為不敢拒絕而造成的後果,
承擔的仍是自己,
老闆真的會為了親子疏離負責嗎?答案是不會。

不敢拒絕也是種選擇,
沒有被逼,
是我們自己選擇了被選擇,
之後的任何事我們都該自己負責,
不應該有「都是xxx害的!」的想法。

在愛情中也是,
不應該帶著期望付出,
這種以愛為名,
實則只是為了想得到(對方的某種回報)的付出,
換來的不會是心理的富足,
而是失望。

有一部分感情中的「失望」是自己給自己的,
和對方一點關係都沒有。

安全感如是,
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、
只有自己能讓自己幸福、
只有自己能讓自己快樂、
只有自己能決定要不要做選擇,
沒有人可以逼、也沒有人能夠強迫。

想要被愛,先愛自己;
想要有自己想要的結果,就自己做決定。
(我相信是有某些例外仍是存在著不得已而為之的,也有些事真的無法選擇,譬如:我們的父母,或家世背景等等。)

從他人那兒奢求或等待來的,
有時,等到的只是無止境的失望。

P.S. 這個芝麻巧克力好好吃😋。
自己選擇了吃下它,就自己負責消耗這些堆積的熱量,和製造巧克力的人無關、和販賣巧克力的人無關、和送你巧克力的人更無關。

小時候回家被媽媽罵太晚到家(中午放學,隨著路隊應該半小時內到家,但我遲了一個小時)
「怎麼那麼晚回來!」
「都是那個xxx啦!他一直叫我陪他去幹嘛幹嘛,又不是我故意的。」
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媽媽當時說的話:「腳長在妳身上,要不要走是妳自己決定的,不要怪別人!」

小時候做任何事,
媽媽會先說了她的看法,
如果我堅持,
媽媽則會說「我已經把好壞都跟妳說了,妳自己要這樣選擇,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,不能怪任何人。」

我⋯永遠記得。

有時候不知道這樣嚴格的教育是好是壞,
但,現在的我是感謝的。

*以上都是建立在已經有能力做決定的人身上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《預健性福、遇見愛》工作邀約:賴達 0952-120-665/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